49岁的朱聘生是汝城六中的校长,这所汝城县城名声最盛的初中,办学不过十个年头,却成为了汝城近年来全部清华北大学生的生源输送地,可谓人人称道,风光无两。
但朱聘生从不夸谈这些成绩。见面时,他正在给办公室里的几盆吊兰浇水。去年教师节,他在农村教书时带的第一拔学生前来拜访,给他送来了几盆吊兰。这兰花,朱聘生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
君子如兰,他希望借着兰花提醒自己,看淡名与利,守住育人的初心。

教书育人,哪里都一样
1994 年,朱聘生从师专毕业,被分配到汝城县的一所农村学校——泉水中学教书。从小在城里长大、城里读书,第一份工作却要去农村,“好不容易进城又掉进泥里”,亲戚朋友难免替他不快。“当老师,就是教书育人,在哪里都一样。”朱聘生没有多想,提着行囊到了乡下,一头扎进了农村的三尺讲台。
农村学校缺老师,学历史出身的朱聘生既教语文又教地理,还当上了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教好不熟悉的学科,他捧着书,没日没夜地学。可怎么和学生打交道,20 岁出头的朱聘生并没有经验,只能凭着一腔热情,慢慢摸索。
朱聘生看起来不苟言笑,实则心思细腻。他察觉到班上有个女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不爱说话,上课时常常眉头紧皱,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于是,朱聘生特别布置了一道“谈理想”的作文题,鼓励大家写下自己的心里话。作文交上来,朱聘生才明白,女生想继续读中专,但担心考不上,更怕没书读要出去打工。
朱聘生在作文的后面,写了很长一段话,他鼓励她不要有太多顾虑,享受为梦想努力的过程,不要为不确定的未来杞人忧天。在作文批语中,两人一次次对谈,朱聘生像一位善解人意的“笔友”。以后上课时,女生挺直了背,脸上多了笑,眼里有了光,不知不觉快乐了起来。
接下来的故事很励志,那位腼腆的“笔友”考上了中专,当上了老师,此时此刻,她和年轻时候的朱聘生一样,正在乡村的讲台上,呵护着孩子的梦想。
“我们汝城山多地少,发展经济底子薄,山里孩子想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朱聘生说,当初义无反顾地去农村,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由,只想着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而自己,或许能够帮到一两个。
何止一两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年来,仅仅汝城一地,就有一百多位老师曾经是朱聘生的学生,曾经坐在他的课堂上,听他一遍遍讲起山外的故事。而今,他们接过朱聘生手中的粉笔,继续着这份美好的事业。
在孩子心底,种一朵蔷薇
朱聘生眉毛粗黑、眼神深邃,初见时给人不怒而威之感,但应了那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相处久了,你总会被他内心的温柔折服。
2009 年,汝城六中建校,朱聘生调任政务主任,同时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汝城六中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当时1800 多名学生中有不少留守儿童,还有跟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不同的成长背景,各有各的青春心事。因为家庭教育缺位,有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严重的打架闹事,难以管束。
一名曹姓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刺头”。早在来汝城六中之前,朱聘生就听过他的“事迹”——伙同一帮“兄弟”,以破坏纪律、挑战权威为乐事。
开学后不久,他就挑头砸坏了教师办公室的玻璃。朱聘生把他唤到办公室,少年想着要挨批评,梗着脖子歪着头,像一头犟牛。“小伙子长得蛮帅的嘛,来,先坐先坐。”朱聘生并没有劈头盖脑地诘问,反倒客客气气请他坐下,这一下,他懵了,拘谨地坐下来,满脸羞得通红。
没有批评,只是问父母在哪里做事,最近读了什么书,有没有玩得来的小伙伴。一次、两次,看似琐碎的闲谈,让桀骜的少年渐渐卸下了防备,两人成了“忘年交”。曹姓学生开始主动承认错误,一点一点改正,他说,“没有校长,我怕是变成了坏人”。
学生,向来是朱聘生办公室的常客。他要求全校老师每人帮扶几名学生。学习上的难题,生活中的迷茫,大家都知道“有困难,找校长”,似乎只要朱校长在,就有指路的灯。
除了面对面的促膝谈心,朱聘生还把德育的课堂搬到了校园之外——在敬老院为孤独的老人们送去温暖;在濂溪书院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半床棉被”故事的发生地聆听红色故事……不同成长背景的孩子,因为在汝城六中共同的求学时光,被镀上了同样优秀的底色。朱聘生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过去五年,六中的孩子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59 项,省级奖98 项,市级奖项196 项。
用大半生,许教育一个未来
“汝城六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学校,而是在座每一位的。”这是教职工大会上,老师们听朱聘生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汝城六中250 多人的教师队伍,一往无前的动力所在。
2015 年担任汝城六中校长后,朱聘生狠抓质量兴校,全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老师们原创的“一二六”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学校捧回了“湖南省课改样板校”的荣誉,更唤醒了大家教学教研的热情。精彩高效的课堂让学校于2017 年、2019 年,两次捧回郴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奖。过去五年,学校有30 多位青年教师成长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老师们干事创业,朱聘生为他们做好“服务”。九年级班主任兰东胜记得,因为名额饱和,学校多年没有评定职称。朱聘生去郴州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交报告,几番周折,学校停了十年的教师职称评定终于重启。报名、提交资料、集中评议……公开透明的程序,让大家吃下了定心丸。但完全符合申报条件的朱聘生却放弃参评,他说,“把机会留给老师,他们等了太久了”。
治校公正开明,才经得起阳光的照耀。朱聘生的坚持,赢得了老师的信任,也换来了家长的支持。汝城六中是汝城县甚至郴州市第一所将家长请进学校监考的中学。家长们自愿代替老师进行监考,既能看看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态,也能亲身感受到老师的不易。
“打开门来办学,是我们的‘教育自信’”。朱聘生笑道,若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把他们拉进“家校共育”的队伍,我们的教育又多了一份助力。
华灯初上,点亮了山区的夜。汝城六中的教室里,学生们在温习功课,老师在一旁陪伴,家长志愿者守着校门外的交通岔道,大家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用教育改变着这座湘南小城的未来。而把大半生都献给汝城教育的朱聘生,退到幕后,和他的兰花一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与朱聘生校长面对面焦点问答把书放进历史里去读

朱聘生校长和学生交流
Q:您平时在学校发言,总能妙语连珠。可我们平时读书,读过就忘记,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让我们读的书,运用到实际之中?
A:我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能有许多话说,是因为平时读得多记得多。我想,同学们平时看的书也不少,但很多书只是匆匆浏览一遍,只是看看故事如何,并没有在心里留下多少印象。我觉得大家应该把摘抄本用起来,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好的描写,不妨记在本子上,有空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写文章的时候拿出来参考参考。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久而久之,这些好词好句,就会从作家的变成我们自己的,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话来出口成章。
——何怡宁(1708 班)
Q:我们现在看书,有时看的是纸质书,有时看的是电子书,但爸爸妈妈很反对我们阅读电子读物,校长您怎么看?
A:电子书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我们就能看书,它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不反对大家用电子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不反对大家通过网络与世界接触。但父母的担心也有他们的理由,你们正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平时学业负担重,眼睛承受的压力很大,若是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太长,对视力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父母希望大家身体健康,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眸;老师们希望大家不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干扰,更加专注地阅读。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多通过纸质书来阅读。
——邓含熙(1708 班)
Q:我知道您是教历史的老师,所以想问您,学好历史有什么诀窍,学历史和阅读之间,有没有相通的地方?
A :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学历史,机械地背诵是最笨而且最低效的方式。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联系的眼光来学习历史。要知道,哪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理特征等因素,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唐代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这些繁荣的世代,离不开前人的积累,也离不开明君贤臣的贡献。历史不是孤立发生的,和我们读书一样,阅读一本书,不是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而是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来读。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黄钟翔(1708 班)
Q:有什么对您影响很大的书,可以推荐给我们阅读吗?
A:我个人觉得,四大名著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都去用心阅读的书,也是我们中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经典读物,大家一定要看。同时,我也建议大家读一读心理方面的书籍,读一读同龄人的成长故事。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样的书,读这些书,能够帮助我们从他人的成长里得到经验,当负面情绪出现时,不至于钻牛角尖;在与人冲突时,也知道如何正确地化解矛盾。
——黄安琪(1708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