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之变,日新月异。在湖南大学学生朱轩的笔下,那是家门口的一条小路,一年年从羊肠小道变成平坦大道;在长沙市枫树山大桥小学学生曾泊云的笔下,那是“垃圾桶家族变迁史”,从简陋的土坑到环保的分类垃圾桶;在涟源市蓝田街道民主小学学生梁培艾的笔下,那是老爸为之奋斗的扶贫事业,流了无数汗、吃了无数苦,换来了美丽的新农村……
11月23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教育厅、团省委主办的湖南省大中小学生“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成果展在长沙举行。来自全省大中小学的近千名师生相聚在一起,分享他们眼里的中国之“变”,以青春之姿,用最美文字深情“告白”祖国。
据了解,“我和我的祖国”全省大中小学生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于今年8月启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主题讲座进校园、主题征文、红色研学活动,在全省广大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活动成果展是对3个月来“我和我的祖国”全省大中小学生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成果的集中展示,分为“传承·初心”、“奋斗·使命”、“创新·梦想”三个篇章,通过诵读、演讲、视频等形式串联起祖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全方位呈现我省大中小学生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
成果展上,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舸母女分享了《湖湘英雄烈士谱》中烈士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事迹;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蓝盔》一书原型人物、三次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的维和军人李璐,原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吴向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彩车主创者、中南国际会展公司副总经理郭禹,以参与者的视角叙述了“潇湘今朝”彩车设计制作背后的故事。来自省内大中小学的学子代表或诵或讲,深情演绎了“00后”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精 彩 瞬 间


《中国蓝盔》一书编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钟小艳讲述了书籍背后的故事;书中原型人物之一,曾三次前往非洲执行维和任务的维和军人李璐亦来到现场,分享了他在海外执行任务、传递友谊与和平的故事。

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让“精准”二字在这里落地生根。成果展上,《我的十八洞村》一书的主创者、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吴向红向我们讲述十八洞村的巨大变迁。

2019年国庆阅兵上,湖南彩车“潇湘今朝”分外亮眼,彩车的主创人员之一、来自中南国际会展公司的郭禹,和大家分享了“潇湘今朝”背后的动人故事。

在长沙市砂子塘小学带来的——《中国,上场!》朗诵里,我们听到未来正在召唤。
他们这样“告白”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历时三个多月,活动影响覆盖全省校园。其中,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大、中、小学生征文5.5万余篇。成果展现场,公布了评选出的99篇中小学生获奖文章和20篇大学生获奖文章,并向一等奖获得者颁奖。部分获奖作者,在现场带来了精彩的作品朗诵。

我,垃圾分类垃圾桶,是我们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从我太爷爷那一辈起,我们就一直生活在大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会在离房子较远的地方,挖一个大坑,用来堆放日常的生活垃圾。这便是人们早期使用的“垃圾桶”,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土坑。后来,我的爷爷出生了,他是一个水泥桶;我的爸爸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塑料制成的身子骨,骨架虽脆弱,但美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我便出生了。我叫垃圾分类垃圾桶,是一个四胞胎,大家别看我们长得差不多,我们的用处可不一样!人们把不同的垃圾,分类装到我们四兄弟的肚子中,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减少污染,还能有效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了我的身影。
我深深知道,一个家族的变迁,正是时代在不断进步的缩影。大美中国,有我!
——长沙市枫树山大桥小学 曾泊云《垃圾桶家族变迁史》

北方的夜已有了些许凉意。暖气、烟火气,还有热热闹闹的人气,足以把这样的凉气逼在院门之外。屋里,灯光温暖。建国坐着,端一杯清茶,等着把那让人热血沸腾的场面再看看。
夜里十二点,钟声响起。建国一家站在门口,听着鞭炮声,看着满天的烟花璀璨无比。大人们拿起手机拍照,孩子们则高兴地蹦蹦跳跳、追追跑跑。儿孙满堂,幸福美好。建国眼含笑意,欣慰地看着这一切。
此时,电视上又在播放国庆的盛典。盛大的群众游行正在进行中,歌舞、欢笑,把天安门广场连成一片欢乐的海洋。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沧桑巨变,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汗水成就了新中国的今天。建国仰起头,看向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峥嵘岁月,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他轻声说:“为这一切作了贡献的人们,你们看见了吗?你们看见了吧!”
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滚烫的眼泪,流淌在建国漾着笑意的面庞上。
——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陈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陈俊武已经92岁了,近来依然很爱看书。他最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特别推崇书中的那位硬汉。年轻的时候,他读了大学。大二那年,他参观了日本人留下来的石油厂,深感中国产油炼油处处受制,于是毅然转专业,去读了化工专业。他说,“当时的大学生,都希望把本事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陈俊武从北大毕业的那年,正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也就是说,他投身于中国的石油工业,迄今已70年了。
他和他的团队在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为新中国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注入了充沛的能源。现如今,陈俊武在每周一三五的上午九点,仍会准时出现在位于中州西路27号的办公室。这位精神矍铄的“90后”硬汉,还在继续他的“长征”。他的征途,仍是石油,仍是矢志服务于这个时代,服务于亲爱的祖国。对他而言,再大的风浪,也不会让他停下脚步。
——湖南大学 言孟也《90后“硬汉”的“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