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学生课内外阅读与表达

《十几岁·中学生阅读与写作》11月刊“素材·历史”丨《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万千风貌

时间:2020-02-27 来源: 作者:


微信图片_20200227151709.jpg

《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万千风貌

文/张波男(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


公元1101年的某天,北宋大地。


史书中并没有对当时情景的记载,但我们可以用想象去触摸:艳阳高照,一位文人模样的男子站在时为东京的开封城墙之上。远方山川静寥,脚下市井安然,一条长河穿城而过,沿河传来熙熙攘攘的叫卖声。


男子若有所思,随即在自己的房子里泼墨绘画。也不知道多久,他才收笔,长长的卷轴里是一座用汴河连接的城市……


当他开始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画面中东京城热闹的街景和丰饶的城池将在历史中归零却又会在后人画卷中一次次复活。


他就是张择端,长卷即为《清明上河图》,这条河则是汴河。


就如学者所说,《清明上河图》中河与城的记忆,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同时两次踏进的河……


神品之谜


关于张择端的历史记载,几乎只有金人张著跋文中的短短的85个字。关于他的身世、人生经历,都是历史谜题,仿佛在时间中遗落一般。而他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举世的荣耀,一个“神品”,便奠定了《清明上河图》天下第一图的地位。


我们可以想象,东京开封城,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一直吸引着张择端。在东京游历学习多年之后,他终于拿起画笔,开始了漫长、曲折、深情的表达。言语终结之处,便是艺术的开始。


而这次艺术的表达,却留下了诸多神品之谜。


作品名称由来源于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字:清明上河图。而围绕着“清明”二字,历来却有着各种疑惑和解释。


许多学者认为,既然是清明的话,那么画作所展现的一定是春天。有学者指出,该图景物的表现及有关人物的生活状况,显然与“清明”时节明显不符,许多地方都展现的是余热未退的初秋时景。


也有学者认为“清明”只是东京城的街坊名,即以地名为画名。更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现存该画的起点是东京郊外小道,并非是什么街坊。管它反映的东京市容有多逼真,既然是艺术品,就必然有虚实,有夸张。所以如此恢宏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某一街坊的说法本身就难以成立。


许多学者认为,其画作主题在于表现宋朝的“承平风物”,而“清明”就是“承平”、“太平”的同义词。


谜题依旧无人解开。也许就是这些历史中一个又一个谜题,才让这幅《清明上河图》成为了天下第一图。


万千风貌


长卷徐徐打开,我们见到这幅900年前的画卷时,都会突然安静下来。画中的810个人物、90余头牲畜、130多栋商业建筑、20多艘大小不一的船只都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你看,画卷如同高潮错落的交响乐。第一段落是清疏而富有生趣的城外郊野。甫一打开,在树丛中间的小道上,一个大孩子领着几头驮着木炭的毛驴正要“得得得得”地越过小桥。


与此同时,画面上方的一行人扫墓而归,童仆蹦跳着开路,女眷坐着插着柳枝的轿子,官人骑马跟着。一旁的土墙趴着几个张望的孩童,后面则是大片菜畦。


不知不觉中,拐了一道弯的汴河此时出现在眼前,河上行驶着形制不同的船只:圆短体阔的漕船、船体狭长窗户很多的客船、底层装货上层载客的客货两用船、装饰考究的画舫。


沿着占据画卷中央的第二段落——汴河漕运继续前行,很快来到整幅画卷的高潮部分:虹桥。虹桥边上,此刻正上演着扣人心弦的一幕:一辆满载旅客的航船已经驶近虹桥,但高耸的桅杆却忘记放倒,河流湍急,情况十分危急。发现险情后,一场战斗随即展开:一位船工赶忙松开纤绳放下桅杆;另一位船工用长杆顶住拱桥横梁,使船无法靠近;舵工赶忙转舵横摆,使船减速;几位篙工持杆用力撑向河底,竭力避开旁边船只;几位船工呼喊来船注意。


在虹桥边上,可以看到一个打着“十千脚店”的立体灯箱广告,颇为现代。这是一家规模不大的酒店,“十千”还有在后面会看到的“美禄”,都是酒的名字。


沿着道路继续前行,很快就要进入画卷的第三段落:城门附近的街市。沿途有卖凉茶的、说书的、算命的、行乞的、理发的、卖茶的、卖糕点的、卖香料的,五行八作,不一而足。在巍峨高耸的城楼下方,还有一个税务所。过城门交税是宋朝惯例,屋中央坐着一位光着脚丫的税务官……


恍惚之中,我们突然回过神来,在这看似繁华的城池之中却总是有一股无法言喻的不安之感……


盛世危机


当我们揉揉麻木的双眼,再次凝神细看,仿佛察觉到了什么。


让我们再次仔细审视画卷中的漕船,突然发现上面并没有官兵守卫,属于私家漕船。船上本该有官方押运官的身影,此时却消失不见。《清明上河图》背后所折射的正是当时社会潜在的官粮危机。


而后,我们又突然发现画卷中没有看到任何消防和城防官兵!东京城俨然成为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由于东京绝大多数建筑都为砖木结构,火禁非常严格,除了夜市,居民区任何人不得在半夜时分点燃火烛,夜间用火,必须申报获批才行。此外,每坊均设有一座望火楼,而画卷里唯一的一座望火楼已摆上休闲桌凳,显然无人守望。


与此同时,我们再逐一审视作品中的政府官员、士兵们。我们不难发现押司门口慵懒的官兵、税务所门口因重税发生的争执、虹桥下快要相撞的船……


一切的一切都在折射出徽宗时期,王朝所潜伏的深刻社会危机!


公元1127年的春天,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捆绑着押出东京城。而曾经繁荣的城池被掠夺一空,成为一片废墟。贪婪的金人似乎还不知道,那幅名震天下的《清明上河图》与他们掠走的图画潦草地捆绑在一起,只是它的上面,沾满了血污……



素材点评


1950年8月,时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员杨仁恺,在辽宁博物馆临时库房的几张画卷中,用颤抖的手指发现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1953年1月,在东北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祖国的古代艺术特别展”上,这幅名画首次公开面世,很快引起了国内外数十个领域学者的关注和公众的极大兴趣。


所幸,《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此刻正流淌在一个真正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