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朝哪代的古人开始刷牙了?
文/ 涂作颖(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教师)

从记事起,我们就在家长的教导下开始了每天至少两次的刷牙生活。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古代的人刷牙吗?他们会不会牙齿很黄,会不会有口臭?”说实话最开始我的确被难倒了。经过多方查证,下面来说说这个看似普通,但大家却一直都离不开的问题——古人刷牙吗?
酒醋盐茶, 古人早期漱口水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一些洁牙护齿的方法。在《礼记》中有“鸡初鸣,咸漱”的记载,可见在清晨漱口是当时的一种洁牙方法。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盐水、茶水。酒、醋、盐水等有解毒杀菌的作用,茶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刷牙”这一习惯是从遥远的天竺传过来的。古印度人很早就有刷牙的习惯,以至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也就将这一习惯变成了佛教的戒律。古印度人的刷牙方式可不是我们现在用精美的牙刷与蕴含各种功效的牙膏来进行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无死角的“刷洗”,而是为了清新口气。他们没有牙刷,只能在饭后用一些剥去表皮的树枝在牙齿上刮,然后再咀嚼一节新的树枝,最后吐出来。最受欢迎的是柳树的枝条,口感好,苦涩中还带有一丝清甜,因而柳木也被佛教称为“齿木”。

后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被传入中原,这一佛教戒律也就成了中原僧人的生活规范。如唐代的《百丈清规》中就明显指出僧人早起一定要洗脸刷牙。怎么刷呢?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159 窟有一幅《揩齿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刷牙图。当然此刷牙并非我们熟知的用牙刷,而是用“手”揩。“右手蘸齿药揩左边,左手蘸齿药揩右边”。“齿药”是什么呢?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牙膏。

伴随牙粉一起产生的牙刷
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粉配方记载子后梁刘峻所著《类苑》中的一首歌谣之中,题作《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歌谓:“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开麻蜀地黄。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刊刻于石碑的“口齿乌髭”,用皂角、荷叶、青盐等各种药物研熬而成,对牙齿口腔有增白留香、消炎镇痛作用,还兼可乌发美容,效果比如今的药物牙膏还要神奇。
据上述碑文,这种疗效神奇的牙膏被用来“揩牙”,而非刷牙,这是不是说我国古代没有牙刷?1953 年,考古学家从辽国驸马卫国王墓的陪葬品中,就发现两把骨制刷柄。根据考古报告的描述——骨柄长约19.50 厘米,一端有8 个穿透的植毛孔,分为两排,每排4 孔,小孔有植毛痕迹,植毛面的孔径略大于背面的孔径,骨柄呈长条状,植毛部则为扁平长方体,“制法极似现代的标准牙刷”。这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以植毛牙刷清洁牙齿。

大约到了北宋中叶,刷牙的习惯已经走出寺院,普及到全社会了。2007 年,河南杞县的一处宋代灰坑中,发现了一些骨制品(半成品)、古铜钱。其中有三件骨质刷柄残品,较完整的一支刷柄残长为7.90 厘米,宽1.14厘米,厚约0.40 厘米,一端有48 个植毛孔。宋朝人对牙刷的称呼叫“刷牙”或“刷牙子”。南宋吴自牧在其著作《梦梁录》里回忆道:“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这也说明,宋代已经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了。宋朝平民刷牙大多用的是青盐和药材制成的牙粉,但是这种粉状的物品蘸到牙刷上容易掉,于是他们又发明了一种廉价的牙膏。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制作方式大致如下:找一捆新折的柳树枝,剁碎扔到锅里,使劲熬成一锅黏稠的胶状物,最后用姜汁混合一下就成了。
摆脱古人不刷牙的误解
元朝时期的牙刷已经与现代牙刷有些相似了。元人郭钰有《郭恒惠牙刷得雪字》一诗:“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由此可知,诗中所讲述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这在当时很是新奇,有可能还是舶来品,由南方寄来,价值一金。
到了明代,在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童痴二弄》中,有一首南方情歌:“吃个镜子来里做眼,编筐着弗得个蓬尘,牙刷子只等你开口,绊头带来里缱筋,眉刷弗住介掠来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这里面不仅提到了牙刷,还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刷牙时刮舌、掀嘴、撩唇这一系列动作。
明清时期大多使用块状的青盐刷牙。在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宝玉也不理, 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 漱了口, 完毕, 见湘云已梳完了头, 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 替我梳上头罢。”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人开始从欧洲进口牙刷牙膏,甚至一度认为古人根本就不会刷牙。可见,学好历史,保持对历史的探究精神和敬畏精神是多么重要。
现在,你知道中国古人是怎么刷牙的了吗?
素材赏析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人觉得历史无非就是记记时间,背背人物事件,没什么有意思的。又或者是觉得它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存在于博物馆、文史馆,让人瞻仰。实际上,历史记载的是过去的人类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它承载了无数人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状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是仅仅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是能够想当时人所想,去深入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给我们带来的“新鲜与美好”,让我们感怀历史,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