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我们的经历中,也许遇到过让自己后悔或者不后悔的事情。其间,我们一定是遇到了抉择、情感、利益、道德等上的冲突。
替母亲做的选择,谜一般的西施,对奶奶心存温暖的少女,不知名的“蓝眼睛”……这些藏在心底的故事,纷纷都跳入田字格中。
如果生活可以“退格”,你会按下这个键吗?
本期,跟随我们十几岁的小作者们,一起走进他们最终的选择。
生活里的退格键,你会用吗?

那双蓝眼睛
文/ 王彦恺(岳阳市外国语学校 123 班)
指导老师/ 周天伦
窗外晴空一片,高远的天空湛蓝,像极了那双美丽、晶莹的蓝眼睛。
初识他,是在乡下的太婆家。那一年国庆节,我和妈妈去湖北看望太婆。车刚停在院子里,周围涌过来一群叫嚷着的孩子们,妈妈笑眯眯地掏出各式糖果分给他们。
接到糖果的他们都欢呼雀跃,可有一个小男孩在这群孩子中却显得格外不同。他和我年纪相仿,穿着洗得褪色的红色条纹衬衫,裤腿高高地挽起,还沾着些许泥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张平淡无奇的脸上,居然嵌了一双蓝莹莹的大眼睛。当妈妈把糖果掏给他时,他怯怯地抬起头,眼睛里闪过一丝快乐,小心翼翼地接过糖果放在口袋里,拔腿就跑开了。
过了几日,有人来给太婆送柴火,在门口大声地吆喝着。我赶忙出去看,有一个中年汉子,拖了一板车整齐的木材,带他的儿子正在卸货。这个忙碌的小身影,娴熟地帮他把柴火整齐地堆放在墙脚。这不是太婆呼作“波伢子”的“蓝眼睛”吗?我很想凑过去找他讲话,可是他垂下那双羞怯的蓝眼睛,礼貌地和我们告辞了。
乡下的生活自由,恣意。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整天琢磨着玩什么游戏,捞小鱼、用石子“射击”鸭子。拿着农具从田埂上经过的“蓝眼睛”,眼睛写满了羡慕。
有一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征战的疆土”扩充到了后山的一块菜地。这里种满了红薯。我像将军一样,一声令下。大伙儿开始了“挖薯大赛”。可是“战果”并不辉煌,要么把根扯断了,要么红薯个头太小。天色渐晚,我们只得败兴而归。
夜幕垂垂,村子里突然传来凄厉的哭声,夹杂着愤怒和悲伤。不明所以的我从太婆那听说,原来是“蓝眼睛”在哭。他辛苦种的红薯不知道被谁糟蹋了。太婆说起的时候,一脸的可惜:“波伢仔是个苦命的娃哟,父亲听不到,妈妈是个白化病,小小年纪就要和父亲一起挑担子种田送货……”
太婆的话,我已经慢慢听不清了。此刻我终于知道了“蓝眼睛”的秘密,为什么诱人的奶糖他舍不得吃,为什么我们在“大闹天宫”的时候,他却牵着牛儿默默地从我们身边走过。我分明从他的眼睛里看到过渴望……
我想着想着,心里越发慌乱,满心的愧疚,我想找一个洞躲起来,又想马上跑到“蓝眼睛”那里说声“对不起”。但是,我害怕父母的责备,害怕“蓝眼睛”的诘问。第二天,我灰溜溜地和父母回到了城里。
此刻窗外飘来香樟树的芬芳,天空仍然澄碧如洗。一只鸟儿欢快地从天边掠过,希望它能将我迟到的道歉,捎给远方的他。希望在同一片天空下,那双美丽的蓝眼睛里永远盛满喜悦和坚强。
点评
在乡下偶遇的蓝眼睛少年,除了外貌特征明显外,若即若离的行踪也引发作者好奇。一次恶作剧让小作者心底埋下了后悔的种子,让多年后写到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心里泛起波澜。
母亲的选择
文/ 沈宁馨(长沙市怡雅中学C1702 班)
指导老师/ 谭嘉慧
时至今日你依然是我的光。
——题记
父母的离异了。从那时起,我和母亲便相依为命,在一间屋子里生活。
我曾天真地问母亲:“爸爸去哪里了?”母亲总是用一副无助心疼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强忍住眼中闪烁的泪花, 抱住我。我便也只能用我那双肉嘟嘟的小手轻轻拍着她的背。
也是从那时候,我不再流眼泪,开始变得坚强起来,学会勇敢,学会帮忙,学会不给母亲负担……
后来的某一天,我又有了父亲。他对母亲很好。不久之后,我便有了新的家庭成员——弟弟。妈妈的心情也越来越好。我望着母亲的笑颜,也是会心一笑。
“母亲笑起来真好看。”我时常这么想。
可是好景不长。在我上初一的那一年,母亲还是和继父分开了。离婚前,母亲抱着我嚎啕痛哭。
“我该怎么做?”一向做事果决的母亲突然对我发问。
我知道,她把选择的机会交给我,她总会把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离婚吧。”我冷静地说。
冰冷理智的语言下,是我痛到窒息的心。
“可是我想给你弟弟一个完整的家。”母亲还未停止哭泣,说话都带着几分抽噎。
我强忍着泪水,像小时候那样安慰着她,对她说:“我知道,但这是为了你好,也是为了整个家好。你活着是为了自己,你可以选择你想过的生活,将来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母亲没再说些什么,泪水又下来了。
可是那一天,我凌晨三点才睡。
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儿不再属于我们,意味着我将要和亲爱的弟弟分开,也意味着我和母亲又要过上漂泊不定的生活。
我伪装成了最坚强的样子,帮助母亲做了艰难的决定,也成了母亲最坚强的后盾;也是那一天,我和母亲又再一次失去了“家庭”,这个温暖的散发着微弱光芒的港湾。
不过人们总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也这么坚信着。母亲现在早已调整好了心态,过上了她自己想过的生活。虽然母亲偶尔也会问我:“你后不后悔跟着妈妈?妈妈没能给你和弟弟一个完整的家。”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都会笑着对她说:“当然不后悔,这都多少年了,你还在意这些。况且,这个决定可是我做出来的,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买的!”
人生的路就像《千与千寻》里的列车一样,只有单程车票,因为它是一去不复返的。
过往的事已烟消云散。我也不再是那个装坚强,却在幽暗的房间里暗自流泪的女孩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归途,或许这也是雨过天晴般崭新的开始。
点评
这是一个有时间跨度的故事,讲述了也许是十年左右时间一个家庭的几次变故。用几个片断连成一段历史,这在素材的片断选择上,对写作者的判断要求极高。怎么选?作者用“选择”这个关键词来串珠,在每一次变故中都围绕“选择”来选取当时的画面。这个思路值得学习。
回归真实的自我
文/ 王卓凡(长沙市雅境中学1711 班)
指导老师/ 曾艳红
我是西施,那个谜一般的女子。有人说我用一双素手,摧毁了一个国家,最终也罪有应得,香消玉殒;有人说我可怜可悲,用屈辱的灵魂,换来了越国的反噬。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我不置可否。
临行吴国前,他问过我: 可曾有悔?我摇头。为国赴难,自无二话可言。只是眼前之人淡然如水的目光,透出的疼惜让我迷茫: 此一去,归途当真遥遥无期?
去到吴国后,我才明白——自从我成为对付敌人最锋利的武器时,我便注定要失去自己了。我要将棱角磨平,将个性隐匿。我要笑靥如花,我要倾国倾城。我为的,是范蠡的承诺,是越国的未来,可我负了自己。我做到了,我俘获了夫差,于我而言,这并不困难。我得宠了,举国上下无人不巴结羡慕我这个炙手可热的王后,可接踵而至的称赞却又是那样的廉价和势利。我无奈,我不屑,可如之奈何?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我沉郁清冷的眸子已经干涸了。
再也回不去了……浣纱女抑或是吴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到那个清幽山谷,听穿林风声掠过粼粼湖面,揽温暖阳光觅隙细碎入怀。如果可以,寻一翩翩公子,铺一青石小路,建一木制小屋,晨钟暮鼓,安之如素。可这些都已成奢望。我无能为力,只能沉沦在不安的痛苦之中。我知,后悔早已来不及。
于是,我保持缄默,眼睁睁地看着伍子胥被伯嚭构陷致死。我不能干政,而击垮一个重佞轻贤的昏君,不正是我的任务吗?我苦笑着,强压着良心的谴责和痛苦,选择冷眼旁观,折断了飞向远方的翅膀。带着镣铐的灵魂早已千疮百孔,步履蹒跚。
吴国终究是亡了。对于夫差,我并无感情,却留下了冰冷的泪——他未曾负我。任务已了,我曾天真地期待着自由,渴望回归平淡为心灵赎罪。可是,我目睹了一个骄奢的君王的崩溃,却成就了一个更为我所不齿的败类!兔死狗烹,范蠡泛舟西湖而去,文仲文相国成了猜忌的牺牲品。我心如死灰,仿佛被磐石一般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离开了,用尽全身力气,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了一个无人可寻的地方。往事历历,仿佛一场大梦,曾无比期待逃脱梦魇,可到梦醒时分才发现,自己早已形单影只,踽踽独行。
历史的鞭挞,后人的评说,于我皆可随风。可我,必须拾起自己丢失多年的个性,修补出完整的灵魂。压抑了太久,越发想念真实的自我了,那个眼角蕴蓄着笑意,偶尔还会俏皮害羞的娉婷少女。
真想寻回那个单纯的施夷光,带她回到苎萝,带回去,藏起来。只是平淡地,自爱地度过茫茫余生……
点评
这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仿佛西施在你耳边叙说其曲折、离奇,以及人生的思考。这种基于史实的独白,这种在独白中表达出人物的情绪、人物的所思所想,需要作者拿捏自如。这是笔下人物、作者以及读者三方的共鸣。
珍惜每一次告别
文/ 梅潇予(长沙市湘一芙蓉第二中学1807 班)
指导老师/ 周玲玲
六岁以前的童年,是沉浸在糖果里,极度美好又极度温暖的。我本是生性乐观活泼的,可即便如此,哪个小孩能承受得住突如其来的父母离异?
但在我的生命里,是她,让我体会到了被爱与被在乎的感觉,而我却对她愧疚满怀。
两岁半被送到幼儿园。我紧紧抱住她的脖子。那种力量是渴望,是期待,更是信任,但终究也敌不过母亲的坚持。母亲抱着我远去,她忽然转过背去,默默用手拭去两颊的泪水。
七岁半,我放学后在校门口等她。太阳很毒辣,我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一样,因为她说过:“没来接你,你就站在原地不要动,在那等我。”半个小时后,我着急起来,哭得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的。隔着一条马路,我隐约看见她了,那头银白的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她急急忙忙跑过来,看到我哭了,她愧疚得脸一瞬间通红。
前两年,我考完小升初。她满眼期待问我:“考得怎么样?”我快速换鞋、推门、进房间,逃避她的喋喋不休。
再后来,我们以沉默少言的状态度过了每一天。我对她为我所做的一切,心存温暖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感激。在又一次考试中,面对我的敷衍,她像被火点着了:“每次就说还行、还行,你就不能哪一次骄傲地告诉我你考得很好吗?”我突然感到委屈,泪水夺眶而出。我瞪了她一眼,冲进房间,“嘭”的一声把门一摔。门背后的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伤心了呢?
我开始回忆起她为我做的点点滴滴。自从父母离异后,奶奶就开始承担了我所有的衣食起居。她是个急性子,健忘。但不知怎的,在我这里她总是最细心,最体贴。
寒假的时候,她回了老家。我再次看到她是一个月前的事了。那天我看到佝偻着背正在厨房洗碗的她,心里莫名有些心酸。朴素的上衣、宽松的裤子,还有那染过数次黑色都无法盖住的白发,这是一个一天到晚忙碌的身影。我连平常与她好好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都做不到,怎么对得起她这么多年含辛茹苦的付出?我的心开始绞痛起来……
依然是平淡无奇的一天。离别的时候,奶奶给了爸爸一盒子鸡蛋和一些农家菜。一声道别之后,我们就上了车,我静静坐在后座看着她,她也隔窗望着我。夕阳下,微风卷起她的头发,道路两旁的树叶儿也在飞舞,车后是慢慢缩小的影子。我闭着双眼想着这十三年里发生的事,反复问自己:“刚刚为什么不抱她一下?”
其实,生活中难免会有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真正让你后悔让你伤心的,其实就是你回想起来非常琐碎的事情。
回程路上,我戴着耳机望着天边缕缕金黄退散。月亮悄悄爬上苍穹。我默默地在心里想:等再见时,我一定要拥抱你一次,珍惜每一次和你相处的时光,不再吝啬每一次告别。
点评
两岁半、七岁半、十二岁,以及现在十四岁的“我”,以这些时间点为坐标,讲述了和奶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所有的场景,在一次次制造矛盾冲突,且都是寻常小事中的矛盾冲突。文末处“一次静默的告别”,辅以哲理的思考,将此前几次寻常小事注入了不一样的意味。原来,你所不在乎或者未触动过的过往,正是最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