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小学生课内外阅读与表达

山前该有一棵树

时间:2022-01-11 来源: 作者: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作家)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什么矿?我弟弟神秘地告诉我:“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属于家属,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有些内疚,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

(内容有删)

 

作品赏析

种一棵诗意的树

/金子靖(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2010年出版的第一部新疆题材的小说《老风口》到小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作家张者除了在坚持使用新疆兵团生活这一题材外,他的创作正在远离宏大的时代背景而越来越趋近于内心。如果说《老风口》是讴歌那一部可敬可赞的屯边史,那么《山前该有一棵树》则是以儿童的视角从侧面窥探屯边岁月,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美。

这份诗意美首先来源于对乡情的追缅。正如作家福克纳说,他的一生都在写他那邮票大小的故乡。对于8岁就来到新疆生活的张者来说,尽管新疆可以称作是他的第二故乡,但对于自己的故乡河南,他依然有着一份浓浓的乡情。因此,“树”这个形象在完成对从小远离故乡的一种心理补偿的同时,也体现了每一个远离故乡、屯疆戍边的子弟对乡愁的追缅。

文章的诗意美还体现于对人情的讴歌。如果忽略文中所涉及的时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分明就是一个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有趣又温馨的故事。胡老师的幽默、富有文化以及与孩子的亲近,无不让读者去感慨这一份纯纯的师生情。

如果说对乡情的追缅、对人情的讴歌只能引起特定读者的共鸣,那这棵树所象征的对于美好精神家园的追求,则是让所有读者共情的寄托。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这一句掷地有声的回答,足以让每一个读者发出叩问:我的树在何方?从矿上的所有人把栽树的日子当做节日的时候起,这棵树已经跨越了故乡。它可以成为上山者的指引,可以成为坚守矿山的精神支柱,可以成为对一切美好的向往。这棵树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文化意义,成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精神家园。

随着岁月的洗礼,屯边生活的残酷正在被诗意的表达、深沉的哲思所取代。透过它,让每一个读者种下那一棵诗意的树,丰盈内心的精神家园,正是这篇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思考点睛

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因为山上没有水,所以种不了树,从侧面体现了矿区的恶劣环境。

2.这句话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每一个人都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有了精神的追求,生活才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