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 娘
文/侯发山(河南巩义市作协主席)
老爹死后,渔娘就守着老爹的两孔窑洞,留了下来。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
河长,也就是镇里的苟书记,不忍心她一个大姑娘家跟风浪作伴,说在县城给她找个工作,她拒绝了。苟书记让她放心,说她走后,镇里会安排其他人接替她。她还是没有答应。她说,我跟老爹一样,喜欢这里,不要报酬。听了她的话,苟书记心里即欣慰又难过,知道她承袭了老爹的脾气,也就不再坚持。苟书记虽是河长,因为镇里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他亲自过问,分身乏术,老爹自告奋勇把“家”安在黄河边,说他就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是替苟书记分担责任。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还是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后,这种情形才大有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作为河长的苟书记自是感激不尽。
如今,渔娘四十岁出头了,别看在黄河边长大,每日风里来雨里去,沙里滚水里爬,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眼角连个皱纹都没有,一点儿也不显老。按当地人话说,美得跟画儿上的人似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不愿出嫁。老爹活着的时候,以为她舍不得离开老爹。谁知道,老爹走后,尽管媒人说得跟天女散花似的,渔娘一个都没答应。
认识渔娘的人都说,这闺女没别的毛病,嘴像刀子,不饶人。
这一天,镇政府派刘秘书过来,让渔娘弄一条黄河大鲤鱼,要招待客人。
黄河鲤鱼在当地久负盛名,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自明代以来,黄河鲤鱼被列为贡品。不用说,一般来到此地的客人都能以品尝到黄河鲤鱼为荣。
渔娘想都没想,撇撇嘴,冷冷地说:“就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事。”
现在是四月份,正月鱼儿产卵的时候,属于禁渔期,不能捕捞,即使垂钓也是不允许的——有的不单纯是休闲娱乐,完全是“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等生产性垂钓。因此,根据老爹生前的建议,当地政府规定,在禁渔期,钓鱼也是禁止的。即便平时,看到那些钓到小鱼的,渔娘也劝人家给放了。她说:“放了小的是为了今后钓到大的,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长此下去,河里就没鱼了,后代子孙还怎么吃鱼?”其实,这话也是老爹说给她的。
刘秘书愣了一下,说:“这可是苟书记要的。”
“就是狼书记来了也不行!”渔娘脸一扭,不理睬刘秘书。
刘秘书说:“渔、渔姐……”说实话,他的年龄比她大,真不想叫那个“娘”字。
“不是姐,是娘!”
刘秘书不自然一笑,咽了下口水,说:“娘,不,渔、渔娘,今天是招待投资商的……”
渔娘打断刘秘书的话,没好气地说:“如果这样的投资商来这里违法乱纪,哪儿远滚哪儿!”
“……”刘秘书嘴唇动了动,还想辩解。
“再吱声就把你扔进河里,看看你母亲答应不答应?!”渔娘舞乍着两手。
刘秘书吓得后退两步,不敢吭声了,忙拿出手机给苟书记汇报。
很快,渔娘接到了苟书记的电话。
没听到苟书记说什么,只听渔娘对着手机叫道:“别扯那些没用的,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报答老爹!”说罢,挂断电话,关机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糊涂了,有必要交代一下:渔娘不是老爹的亲女儿,她当年因感情问题跳黄河时被老爹搭救;苟书记呢,是老爹的亲儿子。
后来的结局如何,大家可能猜测不到。
当天在镇政府的小食堂,外地来的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他不遗憾,因为他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这个甲鱼是渔娘送过来的。他一边吃,一边想起渔娘的话,又好气又好笑。渔娘临走时丢下一句:“王八不是吃肉的,是喝汤的。”
(内容有删减)
作品赏析
小篇章里的时代精神
文/周晴(株洲南雅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带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小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它要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刻画人物,表达丰富的内容,反映时代精神,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感悟和启发。《渔娘》无疑做到了。
文章一开始便写到渔娘要终老一生陪伴“母亲”。正当读者以为这是一篇写舐犊情深的文章时,话锋一转,“母亲”指的是黄河。此时,文章环境保护的主题已经显露了一角。
“渔娘”,指从事打渔的女性,风里来雨里去的,而文中的渔娘却“长得跟画上的人儿似的”。在读者疑惑不解之际,那个有着一张刀子嘴,义正言辞斥责刘秘书、朱书记,哪怕他们说破嘴皮也坚决不肯破坏禁渔期规定,坚守原则的渔娘形象渐渐立体起来。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文章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也逐渐清晰。
“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长此下去,河里就没鱼了,后代子孙还怎么吃鱼?”渔娘有长远的眼光。这番话也折射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的时代精神。
文章结尾补叙。渔娘曾因感情问题跳河被老爹搭救,获得了新生,于是决心继承老爹守护黄河的志向。而黄河是老爹的母亲,是渔娘的母亲,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的母亲!简单的几句话写出了极具张力、极富时代感的故事,令人回味。
文章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刻画了一位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环境保护者“渔娘”的形象。她热爱黄河,热爱自己生存的土地,更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她像守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守护黄河的精神,感染了你我,启示我们也要响应时代号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思考点睛:
1.小说情节设计巧妙,请结合全文分析。
2.小说是如何来刻画“渔娘”这一人物形象的?
参考答案:
1.巧设悬念。小说对“渔娘”的肖像描写:“眼角连个皱纹都没有”“不显老”“皮肤粉里透白”,“长得跟画上似的”一个姑娘却不愿出嫁,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出人意料。结尾部分,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并不遗憾,原来是渔娘送来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表现了渔娘坚持原则但又顾大局的品质,丰富了渔娘的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
补叙情节。小说结尾部分补叙渔娘的真实身份以及送黄河大甲鱼招待外商的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也深化了小说主旨。
2.动作神态描写。渔娘面对刘秘书一再要求,“撇撇嘴”“冷冷地说”“把脸一扭”“不理睬”,“打断”他的话,“没好气”“发怒”“舞乍着两手”,接到朱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也是“对着手机吼”并且直接“挂断电话”并“干脆关机”,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渔娘坚持原则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刘秘书刚一说完要用黄河大鲤鱼招待重要客人,渔娘就冷冷地说“就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事”,“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哪儿远滚哪儿”等充满口语化特征的义正言辞语言,写出了渔娘守护黄河母亲的坚决态度;
侧面烘托。当地的人说渔娘“长得跟画上似的”,认识渔娘的人都说渔娘嘴巴“像把刀子,不饶人”,通过他人的评价,突出了渔娘的形象特征。
对比。朱书记、刘秘书宁愿违反禁渔期的规定也要用黄河大鲤鱼来招待投资商,与渔娘坚决不肯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了渔娘爱护环境、坚守原则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