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
文/李娟(作家)
黄昏,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出门了,穿过村里的小路向南面高地走去,边走边打听郭大爷的住处。
我们只顾着走路,各自想着心事,一声不吭。事到如今,再回想,能够想起火烧云,想起暮归老牛的辉煌的眼睛,想起白桦树明亮的粉红的枝干,想起连绵远山通体静呈奇异而强烈的红色……却,再也想不起那个黄昏了。那个黄昏与那个黄昏中能够被我清晰记起的细节部分——断然割裂。
正是在这样一个恍惚而坚硬的黄昏中,我们曾在村子里四处寻找郭大爷的家。然而奇怪的是,这一带竟没有人知道“郭大爷”是谁。可是据我们所知,他已经在这个村子中生活了四十多年。
后来我们有些着急,便比画起郭大爷的长相:“喏,是这样的……回民,白帽子,军便装,高个子……”
突然间,对方恍然大悟,用手抓了一把下巴:“白胡子老汉?”
他伸手指向北面:“一直走。两棵树的地方。”
我们拐向北面,经过一排土墙房子的后院。过了一条窄窄的、干涸的引水渠后,前方高地上出现一座孤零零的泥土房屋,四面围垒了简易低矮的土夯院墙。
我们移开挡在门洞上的木头,跨进空荡荡的院子。院子非常干净,没有放养任何家禽。院子一角放置着木匠冲木料的破旧车床,旁边码着一摞原木。
没错,就是这里。郭大爷的儿子就是木匠。
我们穿过院子,去敲门。
我写一些事实上不是那样的文字。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抠取比事实更接近真实的东西。我要写郭大爷,写他雪白的胡子;写他整齐干净的军便装;写他含糊不清、急速激动的甘肃方言;写他为乡政府打扫院落和马路,每个月五十元的报酬;写他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时从清真寺的阿訇那里得到的一点羊杂碎;写他和他的独生儿子各自短暂的婚姻……然而,这一切说的都不是他。我只好写很多年后,自己在一个大城市的街头同他偶遇的情景:他四处流浪、沿街乞讨的时候认出我来,大声叫着我的名字,抓着我的手,急切地说了很多很多话。
而那时我仍然一句也听不懂,只能任由他干枯的双手握住自己的手指,潸然落泪。
事实上,我离开那个黄昏已经很多年了,走过那么远的路,从来也不曾遇到过他。
我在这个城市角落里寂静生活,低声与旁边的人交谈,做粗重卑下的事情养活自己,整天把一些肮脏的东西弄得干干净净。
而在距这城市夜景的无比遥远之处,喀吾图的村落仍在黄昏里低垂着双眼。在那里,牛羊永远走在尘土荡扬的暮归途中,雁阵永远在明净光滑的天空中悠扬地移动。而我们也永远心事重重地走在同样的土路上,远远地看到郭大爷家屋顶上的烟囱静静地上升着青烟,更远处是天边的第一颗星辰。
有人开门,我们跨进屋子,屋里很暗,没有点灯。四下昏昏然然,蒸汽弥漫,裹挟着浓重的羊油膻味。唯一的光亮来自房间角落的灶膛之火,炉灶上面架着一口黑乎乎的大大的铁锅,没盖锅盖,里面灰白色的汤水翻滚不已。
引路的人就是郭大爷的儿子。房间太暗,我没看清他的模样。我一生也没看清他的模样。
郭大爷面对我们的突然来访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他慌忙放下手中的汤勺,含糊不清又急速地解释着什么,并殷切地邀请我们一同坐下共进晚餐。
我们客气地谢绝了,并说明来意:想请他的儿子为我们做一扇门。
尺寸和价钱很快谈妥,我们起身告辞。郭大爷仍然还在急切地挽留,并且连声催他的儿子去准备碗筷。我们坚定地退到门口,转身推门离去。
要是我们从不曾在那个黄昏打扰过郭大爷父子的晚餐……想象一下吧,这顿平静孤独的晚餐——没有点灯,炉火晃荡,两个独身男人,终生相依的父子。晚餐内容简陋得令人心酸:仅仅只是煮了一块羊油的白水面条。然而它仍然浓重地翻腾着食物特有的气息,那是足以能安慰人心的、安慰这整整一生的气息。没有花里胡哨的作料芳香,没有颜色与餐具的刻意搭配。那仅仅只是食物,仅仅只是进入身体后再缓慢释放力量。
像郭大爷那样的年龄,他的生命已不用依靠食物来维持了,他是在依靠生命本身的惯性而缓缓前行。他也不再需要晚餐了,只是需要一种习惯,以使被驯服的生命继续平稳温柔地完结无数个同样的一天。
我在这里,独自坐在桌边,一口一口吞下食物。一个又一个夜晚,晚餐简单而安静,睡眠艰难而嘈杂。
(节选自《这世间所有的白》一书,李娟著,有删改)
作品赏析
困苦孤寂,亦有别样“美”
文/黄玉玲(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晚餐》一文是作家李娟较为独特的一篇作品。它取材于普通的生活,却折射出作家丰富的情感世界;它书写平凡的人们,却将人世的悲喜、得失、苦乐、沉浮与矛盾蕴藏其中。尽管如此,在作家“语淡而味浓”的文字中,在作家构筑的异域边城之境中,我们仍可采撷到它丰富辽远的“美”。
细腻淳朴的人性美。郭大爷的一生平凡也特别。他“在这个村子中生活了四十多年”,却无人知晓他;他孤独地走进了晚年,如今家里只有“两个独身男人”;他的晚餐简单得令人不忍说道。但郭大爷真诚,即便他的诚恳带着一些笨拙,依旧不能遮蔽他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热情、善良与质朴。艰难之际最显本真人性,郭大爷身上的人性美尤为可贵。
诗意叙说的哲思美。“我”蜗居在城市的一角,为生活奔波;“我”心事重重地走在路上,睡眠“艰难而嘈杂”。但当“我”看到经历苦难的郭大爷父子平静的晚餐后,虽然生命之苦仍沉重地在作品中显露,但也不乏积极的哲思。生活本就是得失、苦乐的叠加,生活的力量来自平凡生活本身,源自日常的平凡坚守。
海德格尔曾说: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上。李娟大抵深谙此道。她没有如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悲观;她也没有如沈从文那般书写“田园牧歌”与“城市悲歌”的二元对立。生命的琐屑悲苦、凋零逝去,她不避讳,也不美化。她就像我们身边温柔的朋友,将人类共通之处娓娓道来。“在阿尔泰茫茫群山中,只需要一片纯真,走夜路也能无所畏惧。”她的这份乐观、坦然、诚恳与纯粹,弥足珍贵!
思考点睛
1.请赏析“一个又一个夜晚,晚餐简单而安静,睡眠艰难而嘈杂”一句的含义。
2.作者在表现喀吾图的自然美时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作家是如何呈现自然美的。
3.李娟在自序中曾说,所有的文字都在强调他们(游牧民族)的与众不同,而她更感动于他们(游牧民族)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们(游牧民族)与世人相同的那部分”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①“一个又一个”“简单安静”承接前文“我在这里,独自坐在桌边”,间接表现了我在异乡城市的晚餐内容是朴素的,是独自一人生活的状态。
②“睡眠艰难而嘈杂”揭示出作家在孤独的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困境,同时表达了对回忆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怀念。
2.①选取典型景物营造氛围感。作家选取了树丛间的白桦树、连绵远山、暮归的牛羊、天边的雁阵、火烧云等典型景物,凸显了景物的异域风情。这些独特的美景刺激着作家的感官,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②运用点染技巧,勾勒出典型景色的色彩美。黄昏天边跳动的绯红的火烧云,白桦树的树干是粉红色,甚至暮归的老牛眼睛也在落日的大道上呈现出闪亮的红。这深深浅浅的一抹抹红,虽只是寥寥几笔,却有着力渲染、极力铺陈之效,使读者仿若置身其中。
3.文本书写了人类共通的精神困境与突围。
困境:①孤独的生命底色;②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
突围:①学会与孤独共处,甚至享受孤独、品味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正如文中的相依为命的郭大爷父子在一个个孤独的夜晚平静地享用一顿简陋的晚餐。
②苦难孕育灵魂和精神力量。正如郭大爷他需要的早已不是食物本身,他需要的只是一种如往常食物进入生命而后释放能量的一种惯常力量,是世事沧桑带给他灵魂深处的一份独特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