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完成的画像
文/刘建东(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44年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
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节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
作品赏析
于小事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唐小艳(永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小说家刘建东的笔下曾经呈现“荒诞”的风格,他讲述世界的基本方向和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成为其小说的辨识度。但《无法完成的画像》一反常态,并没有成为“无法完成的叙事”,而表现出以小见大、一波三折的叙事特点。
以小见大,小画像尽显大背景大情怀。小说叙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甚至边缘的事件:“我”的师傅为小卿的母亲画像,却始终也没有完成。掩卷思考,小卿的母亲为何消失三年?师傅作画时为何有那么多反常表现?画像为何最终也没有完成?无他,因为小卿的父母和师傅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了保护革命者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小小画像,浓缩的是革命战争年代血雨腥风的大背景。而与画像有关的小卿母亲及师傅,他们抛家舍业,放弃原本属于他们的岁月静好;他们忠于信仰,最后留在世上的仅有一张照片、一顶帽子。小小画像,见证的是革命者无私忘我、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一波三折,多悬念成功兴波澜生变化。一幅画像,经历几番波折:从找到一幅泛黄的照片作参照,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再到第二次画像的被烧,中间还穿插师傅的各种失常反应和表现……悬念一重又一重。到小说结尾处,画像谜团终于解开。至此,革命者那些不为人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他们悲壮而伟大的人物形象才得以完美展现;读者始终提着的那口气才得以松开,他们对革命者的敬佩之情才得以喷薄而出。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波三折,层层蓄势。《无法完成的画像》就是这样,用普通故事展示英雄儿女的家国天下,用一波三折增强故事讲述的艺术与情感。于小事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
思考点睛
1.评论家评价本文“以隐形书写的方式为革命塑形”。请结合文本,简述你的理解。
2.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①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小卿母亲和师傅的革命行动,但通过两次未完成的画像过程,巧妙地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②小说表面上看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而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群革命者为革命事业舍家报国、英勇牺牲的大事件。③小说以师傅为革命战友画像过程中的用心和疲惫,含蓄地表现出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悲痛,凸显了革命者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
2.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③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
3.①革命形势复杂危险,烧掉画像是为了保护战友及其家人。②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无法完成。③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